莆田正月初二初四风俗是什么?
1、正月春节习俗完整版科普,超详细!
正月初四: 迎灶王爷:人们会准备丰富的果品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,以示恭敬迎接灶王爷。 莆田习俗:家家户户会重新围炉,庆祝团圆,迎接新春。正月初五: 迎财神: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,家家户户都会以丰富的仪式迎接财神。正月初六: 送穷:祭送穷鬼、穷神,寓意着辞旧迎新,清除厄运。正月初七: ...
2、莆田春节的十大风俗
正月初二不走亲:大年初二,莆田人有不走亲、不访友、不互相串门的习俗。做大岁:正月初四,家家户户会重新围炉,做大岁,庆祝团圆和新春的到来。吃平安面:在正月初一和初五早上,莆田人会吃线面,俗称“开正添岁面”,寓意着平安、健康。闹春:莆田的元宵节非常热闹,有“十里不同风,一村一习俗...
3、莆田人为什么大年初4还要过大年
4. 莆田民间以此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,并将除夕视为小年夜,正月初四称为"大年夜"。5. 这一习俗源于江苏兴化的倭寇侵害,但江苏兴化并未形成"做大岁"的风俗。6. 莆田的"做大岁"成为全国独有,正月初二为"探亡日",表达对抗倭历史的哀悼。7. 莆田人在正月初二不互相登门,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思...
4、莆田初二不串门的习俗是为什么?
1. 莆田初二不串门的习俗源于明末清初倭寇横行的历史。当时,倭寇入侵导致许多民众丧生,人们忙于处理丧事,无暇互相访问。2. 当时,倭寇从灵川登陆,导致大量人员伤亡,村民们被迫上山避难。倭寇退去后,人们回来收敛亲人尸体,这种悲伤的氛围使得过年期间初二女儿回家成为了一种丧葬的象征。3. 因此,莆田地区...
莆田过年为什么是初四
莆田过年是在正月初四做大岁,这一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历史。在明嘉靖四十一年,倭寇攻陷了兴化府,造成了惨重的伤亡。次年,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收复了失地,逃亡的百姓陆续返回家园。由于当时年节已过,百姓们选择在二月初四补过除夕,以此纪念逝去的亲人,并庆祝重获新生。后来,为了方便农事活动...
莆田民间传统节日
为了纪念这段悲惨的历史,民间习俗将除夕称为小年,正月初四称为“大年”,也称作“做大岁”,至今这一风俗在莆田地区依然流行。在莆田和福清,正月初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,禁忌走访。这一习俗同样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的入侵,当时许多人在灾难中丧生。戚家军击败倭寇后,回家的人们悲喜交加,忙于...
为什么莆田市过两次大年
正月初二,莆田人一般只参加户外活动。如果在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,情况则有所不同。正月初三,是春节的正常假日,人们可以自由地到朋友家游玩,享受愉快的时光。正月初四,对于大多数莆田人来说,这是新年的最重要日子,相当于除夕夜的再次庆祝,当地人称之为“做大岁”。这一天,除了春联外,庆祝活动...
正月初二不拜年什么意思
正月初二不拜年是福建莆田地区的独特习俗。这一传统源于明朝嘉靖年间,当时倭寇入侵兴化地区,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。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底,居民们才陆续返回家园,却发现兴化城已面目全非,人们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。因此,亲友之间在这一天不会互相登门拜访,而是通过互派罩子来表达慰问和哀悼之情...
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
一、"做大岁"节俗的由来 "做大岁"是莆田人民为了纪念倭寇之乱的历史,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节俗文化。民间约定,正月初二为探亡日,人们不上门走亲;正年初四(仙游地区为正月初五)为"大年夜"。家家户户围炉团圆,庆祝"做大岁",初五则依照年初一的习俗,早餐食用线面,再次庆祝新年。二、莆田民间的...
莆田过年的风俗传统
莆田过年的风俗传统独特而丰富,包括扫巡、做红团、贴白额春联、辞年、围炉做岁、正月初一吃线面、正月初四做大岁等。扫巡是莆田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,人们会选择天气晴朗的农历双日进行大扫除,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春佳节。做红团也是莆田过年的传统,这是一种用糯米、绿豆等为馅,面粉加食红着色做皮,蒸...